揮麈錄附錄
雲麓漫鈔% 宋趙彥
汝陰王明清,字仲言,有揮麈錄,云麈史亦其從祖王彥輔所撰,則二書皆出一家。彥輔多國史中事。揮麈錄載:「張耆既貴,嘗欲置酒邀禁從,上許之。既晝集,羅幃翠幙,稠疊繞圍,繼以燭。列屋蛾眉,豪侈不可狀。每數桮各少愒。如是者三數。暨至徹席出戶,則云已再晝夜矣。」恐未必然。蓋侍從官有朝殿,每一次入局治事。況人一夕不寢必困倦,豈有兩晝夜而不覺,朝廷為之廢務?殆幾於爛柯之說矣。所以孟子有「盡信書」之嘆。 【 (卷十)】
宋趙與賓退錄
熙寧間,賜岐王顥、嘉王頵玉帶各一。二王固辭,不聽。請加佩金魚以別嫌,詔以玉魚賜之。王仲言 【 明清】 揮麈錄謂玉帶為朝儀始此。其後嘗賜王安石,安石力辭,不從;不得已受詔,次日即釋去。至徽宗朝,以賜蔡京,京請佩金魚,以自別於諸王,從之。自是,何執中、鄭居中、王黻、蔡攸、童貫皆受賜。余按,唐永徽二年,敕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上元初,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金玉帶。開元中,敕珠玉錦繡既令禁斷,準式三品以上飾以玉,四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者,宜於腰帶及馬鐙、酒杓,餘悉禁斷。董晉傳謂:五品而上金玉帶所以盡飾以奉上。史傳載賜玉帶及臣下私以玉帶相贈遺者,班班可考。韓文公詩亦云:「不知官高卑,玉帶懸金魚。」則知唐已然矣。五代漢隱帝嘗以賞郭威之功,既又召楊邠輩數人悉賜之。然不足稽也。楊文公談苑載:「國朝賜帶之制,謂駙馬都尉初選尚,賜白玉帶。親王皇族,皆許通服雕玉、白玉等帶。」則不始於岐、嘉二王審矣。玉魚,安重榮亦嘗自為之。 【 (卷一)】
陶穀五代亂紀載黃巢遁免後,祝髮為浮屠,有詩云:「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近世王仲言亦信之,筆于揮麈錄。殊不知此乃以元微之智度師詩竄易磔裂,合二為一。元集可考也。其一云:「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僧衣。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其二云:「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納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 【 (卷四)】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 【 雜說類】
揮麈錄、後錄、第三錄、揮麈餘話二十三卷
右王明清仲言之說也。明清,汝陰人。載朝廷典故、賢哲言行為多。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 【 小說類】
王明清揮麈錄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 小說家類】
揮麈錄三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一卷
朝請大夫汝陰王明清仲言撰。明清,銍之子,曾紆公袞之外孫,故家傳聞前言往行,多所記憶。後錄跋稱六卷,今多五卷。
宋史藝文志 【 小說家類】
王明清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小說家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雲麓漫鈔嘗議其載張耆宴侍從諸臣事為不近事理,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亦議其載歲祀黃巢墓事為不經之談。然明清為中原舊族,多識舊聞,要其所載,較委巷流傳之小說,終有依據也。%宋王明清撰。明清字仲言,汝陰人。慶元中寓居嘉興。書錄解題稱其官曰朝請大夫,宋詩紀事則曰泰州倅,未詳孰是也。是編皆其劄記之文。前錄為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時所紀,多國史中未見事,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冊府之遺」是也。末附沙隨程迥、臨汝郭九二跋,李垕一簡,及慶元二年實錄院移取揮麈錄牒文二道。後錄為紹熙甲寅武林官舍中所記,有海陵王禹錫跋。第三錄為慶元初請外時所紀,於高宗東狩事獨詳。餘話兼及詩文碑銘,補前三錄所未備,有浚儀趙不譾跋。晁公武讀書志云「總二十三卷」,今止二十卷。文獻通考云「前錄三卷」,今四卷。後錄自跋云「釐為六卷」,今多五卷。蓋久經後人分併,故卷帙不齊如此。明清為王銍之子、曾紆之外孫。紆為曾布第十子,故是錄於布多溢美。其記王安石沒,有神人幢蓋來迎;而於米芾極其醜詆,尤不免軒輊之詞。趙彥
誠齋揮麈錄 【 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楊萬里撰。左圭收入百川學海中。今檢其文,實從王明清揮麈錄話內摘出數十條,別題此名。凡明清自稱其名者,俱改作「萬里」字。蓋坊刻贗本,自宋已然。百川學海,在叢書中最有體要,然且如此,其餘固無足責矣。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 小說家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宋王明清撰。前錄、後錄、第三錄,皆記朝廷故事。於前錄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冊府之遺。第三錄於高宗東狩事尤詳。餘話則兼及詩文碑銘之屬。惟明清為曾布之彌甥,故於布及王安石,皆有溢美,而於米芾極醜詆,皆不為公論云。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宋王明清撰。明清字仲言,汝陰人。慶元中寓居嘉興。書錄解題稱其官曰朝請大夫,宋詩紀事則曰泰州倅,未詳孰是也。前錄為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時所紀,末附沙隨程迥、臨汝郭九 二跋,李垕一簡,及慶元二年實錄院移取揮麈錄牒文二道。
嘉錫案,書錄解題及宋詩紀事皆是也。錢大昕養新錄卷十四云:「王明清揮麈錄,世所傳者,常熟毛氏津逮祕書本。予嘗見宋刻殘本,僅後錄首兩卷,及第三錄三卷耳。卷首題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王明清姓名。 【 按,今四部叢刊續編所印影宋本,與此同。】 又有慶元元年 【 按,提要作二年者誤。】 實錄院移泰州牒二道,並云『訪聞泰州通判王明清有揮麈前後錄』 【 按,津逮本亦有此牒。】 而不及第三錄者,據明清自述,前錄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日作,後錄紹熙癸丑官都下作,三錄慶元改元吳陵官舍作。吳陵,即泰州也,甫經脫 ,尚未流傳都下,故公牒未之及耳。前錄言紹興丙辰明清甫十歲,計其生年,當在建炎元年丁未,至慶元乙卯倅泰州,年已六十九矣。朝請大夫,蓋其所終之官。享年若干,則無從考也。」四庫本既有實錄館牒,提要何以不知其曾為泰州通判?又津逮本卷首雖不署銜,然前錄李垕簡後,尚有明清自跋,亦署「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 【 影宋本同。】 則明清兩官,俱見書中,而提要不能決其孰是,豈四庫本佚去此跋耶?勞格讀書雜識卷十一云:「南澗甲乙稿二十一方公滋墓誌銘:『次女適安豐軍判官王明清。』玉照新志四:『紹熙癸丑,明清任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攻媿集百六參議方君導墓誌銘:『新浙西參議官王明清娶君之女弟。 【 原注云:「嘉泰二年。」】 』」今以錢氏、勞氏之說考之,本書蓋乾道丙戌明清年四十歲,作前錄于會稽;淳熙乙巳年五十九,以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自為之跋;紹熙癸丑任寧國軍節度判官,其明年甲寅年六十八,作後錄于武林; 【 後錄 跋題甲寅上元日,故錢氏以為作於癸丑。】 又明年慶元乙卯,任泰州通判,作三錄;又三年戊午,年七十二,作玉照新志; 【 見新志序。】 其餘話不知作于何時,而有趙不譾跋,題慶元庚申,於時明清年七十四;至嘉泰二年壬戌,任浙西參議官,則已七十有六矣。此後之仕履不可復知。宋本於四錄卷首,皆題「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者,疑為書賈承前錄之署銜,而誤以冠於各錄之首也。考宋中興行在雜買雜賣場提轄官題名 【 繆荃孫從永樂大典內鈔出,刻入蕅香零拾。】 有王明清紹熙三年朝散郎十二月二十二日到任,五年五月添差通判泰州。紹熙五年者,即慶元乙卯之前一年,錢氏謂其以乙卯倅泰州,未見此題名故也。惟是朝散郎在紹興官制為第二十一階,而朝請大夫為第十七階,明清既先為朝請大夫,何以復降為朝散郎,此其故不可知。紹熙四年癸丑,明清方在雜買務提轄任內,而復為寧國軍節度判官者,蓋判官其職,提轄其差遣也。前錄自跋之前,有題目一行曰「王知府自跋」;餘話目錄後又有龍山書堂牌子云:「今得王知府宅真本全帙四錄,敬三復校正鋟木。」疑明清終於知府,第不知其以某官知某府耳。宋洪邁夷堅三志己集卷六云:「王仲言有女,為父母憐愛,而所以惱其父者非一,因戲目之曰摩耶夫人。淳熙中為滁州來安令,一少年悖慢其兄,兄毆致傷,訴于縣。仲言正訪詰其故,忽拊案大笑云:『吾三十年尋一對,今日始得之。』呼兄前語之曰:『汝可謂豈弟君子,且與摩耶夫人作對。』」陸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七有跋王仲言乞米詩云:「數年來,仲言以貧甚客長安中,豪子資給殊厚。今春忽舍去,主人叩首乞少留,不可。」末題淳熙己酉四月。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五陳傅良神道碑云:「在朝則薦朱熹、葉適、吳仁傑、王明清修史。」龔頤正芥隱筆記云:「王仲言自宣城歸,得杜甫詩三帙,有 【 當作用。】 南唐澄心堂紙,有建業文房印,筆法精妙,多與今本不同。」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記吳琚為金陵留守時事,曰:「公之客曰儲用、項安世、周師稷、劉翰、王輝、王明清,凡遊從皆極一時之彥。」此皆明清平生逸事之可見者也。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 【 小說家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 津逮祕書本】
宋王明清撰。 【 明清,字仲言,汝陰人。慶元中,寓居嘉興。官朝散大夫。】 四庫全書著錄。書錄解題、通考及倪氏宋志補俱載之。惟陳、馬兩家于前錄作三卷,餘話作一卷為異耳。仲言為性之 【 銍】 之子,曾公袞 【 紆】 之外孫,故于舊家遺聞,前言往行,多所記憶。是編前三錄皆紀朝廷故事,餘話則兼及詩文碑銘之類,先輩所謂麈譚之緒餘也。然皆其劄記之文,不同尋常說部,故篇幅恢擴,究極端末,洵足以備兩宋之舊聞矣。以其隨得數卷,即付諸梓,故分為四集。惟曾布即公袞之父,故于布及王介甫皆曲為頌揚,而反詆斥米元章,未免失之不公耳。前錄冠以實錄院牒,末有自序及跋,又有程 【 迥】 、郭 【 九】 、毛 【 晉】 三跋,及李垕一簡。後錄末有自序,及王 【 禹錫】 、毛 【 晉】 二跋。三錄末有自序,及毛 【 晉】 跋。餘話末有趙 【 不譾】 、毛 【 晉】 二跋。 【 晉】 又以書中所載李元升上廣汴賦未列其文,因代為補其後云。學津討原亦收入之。百川學海、說郛、歷代小史均節錄二卷,唐宋叢書止節錄一卷或二卷而已。
王國維觀堂外集庚辛之間讀書記
揮麈錄二卷,刊于左圭百川學海第二集,題楊萬里撰。四庫全書提要謂其全文全從王明清揮麈錄話內摘出數十條,別此名。余謂此書似即揮麈前錄之初稿,其題誠齋撰固誤,然謂摘鈔為之,則不盡然。今細檢之,則此本上卷,即前錄之卷一;唯末三條乃前錄卷二之第三、四、五條。下卷皆見於前錄之卷二、卷三;唯末郭稹一條,則在卷四。又條數雖少,而文字略同。唯此本卷上徽宗梓宮南歸條,多二十八字,其文字作者所自刪,非他人所附益。又王氏之書,本無定卷,直齋書錄解題「揮麈前錄三卷」,今通行本四卷,而此本二卷。揮麈後錄後有明清自跋云:「明清頃焉不自量度,嘗以見聞漫輯小帙,曰揮麈錄,輒以鏤版,正疑審是于師友之前久矣。」則前錄脫稿後,即有刊本,其為二卷、三卷、四卷雖不可知,然鏤版必遠在紹熙以前。今四卷本前有慶元元年實錄館牒,當為後定之本。而此本為初刊本,其後四卷本行,而此本希見,售偽者遂改為萬里歟?
此本徽宗梓宮條全文曰:「徽宗梓宮南歸有日,丞相秦檜當國,請以永固為陵名。先人建言:『北齊叱奴皇后實名矣,不可犯,且叱奴,夷狄也,尤當避。』秦大怒,幾陷不測。後數年,卒易曰永祐。近見邵博公濟所著小說,詆先君此議。然後知當時阻此議者,即此人也。」前錄無末二十八字,岳珂媿郯錄 【 五】 是而上,又有元魏文明馮后,亦葬永固。蓋亦叱奴之前,而明清不知援證,其誤又可知。」愚案珂說是矣,而明清父銍原議,並未嘗誤。邵氏聞見後錄Y引此條,亦無之。珂駁明清曰:「叱奴后本非北齊,乃宇文周也。其諡曰文宣,明清當是見北齊有文宣帝諡號偶合,而誤記耳。 【 一】 云:「紹興己未,金人許歸徽宗梓宮,宰臣上陵名永固。有王銍者,言犯後魏明帝 【 疑文明之誤。】 後周文宣二后陵名。下祕書省參考,如銍言。前漢平帝、後漢殤帝、十國劉龑同曰康陵,本朝順祖亦曰康陵。後魏明帝、後周宣帝、唐中宗同曰定陵,本朝僖祖亦曰定陵。漢惠帝、唐懿宗王后同曰安陵,本朝宣祖亦曰安陵。唐太宗曰昭陵,本朝仁宗曰永昭陵。後魏宣武后曰永泰陵,唐玄宗曰泰陵,本朝哲宗亦曰永泰陵。 【 維案,邵氏所舉,尚有未盡。太祖永昌陵,亦與漢成帝昌陵同名。】 蓋本朝陵名,犯前代者不一。祖宗以來不避也。予時為祕書郎,為祕監言,具白丞相,不報。再議徽宗陵名改永祐云。」邵氏之言如此。則王、邵二說,皆持之有故。又秦檜頗右王說,當無幾陷不測之事。明清殆以其父得罪秦氏為榮,故為此說。岳氏之言,亦由未檢邵氏書也。倦翁又云:「中興會要注曰:『先是,有詔於西京修奉陵寢,有司撰陵名永固。既而梓宮權欑紹興府會稽縣,故改今名。』」則秦檜當時,蓋不肯自以為誤,故以欑宮非久固之地而易之,此語殆為實錄。然邵說苟行,則亦不必為此曲說。明清亦自知己說不實,故刪此詆毀之語歟。觀此一條,則此書殆明清初稿,而誤題誠齋之名,非從揮麈前錄四卷中摘出為之者。獨怪左禹錫生於宋末,去誠齋、仲言時代未遠,乃不能辨別,遂使誠齋以王銍為父,以曾紆為外祖,貽千載笑柄也。
清顧廣圻、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注
文瑩湘山,元鈔未 ;揮麈結銜,朝請明清;認諱圖畫;添序茅亭:津逮率爾,革「祕」之名。
殘本揮麈後錄,所存僅第一、第二兩卷;三錄三卷全。每半葉十一行,每行廿字。卷首題「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一行。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行本。……湘山野錄、揮麈錄、圖畫見聞志、茅亭客話四種,皆經汲古毛氏刊入津逮中。然湘山野錄,斧季重用前本手勘者,今亦在予家,錯誤無慮數十百處也。其餘大率類是。故居士以為「祕書」之名,即革之斯可矣。
清楊紹和楹書隅錄續編
校宋本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六卷、三錄三卷、餘話二卷六冊
壬戌秋七月借試飲堂殘宋本校此前錄四卷。蕘翁丕烈。
宋本書籍難得,得宋本而又殘缺不全,以校時刻,卒難完,豈不可恨!即如此書,前錄、三錄俱得全卷,後錄僅有二卷。前三錄皆有二本而卒未完,安得全為之校勘耶?乙丑秋又六月十六蕘翁記。
乙亥秋又六月,續以繁露堂藏宋本補校。 【 在前錄末卷後】
清丁丙本書室藏書志 【 小說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 明鈔本】
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編次
前錄卷首實錄院慶元元年七月初八日牒文,戴溪、李壁、高文虎、石宗昭諸銜。又慶元元年九月牒,戴溪、李壁、顏棫、王容、邵康、高文虎、劉德秀、楊輔、應孟明、黃由、葉翥諸銜。淳熙乙巳中元明清自跋。後錄無序跋。三錄慶元初元仲春明清自跋曰:「前年廁身蹕路,假居於臨安之七寶山,俯仰顧盼,聚山林江湖之勝於几案間,襟懷灑然,記憶舊聞,纂後錄幸成。去歲贅丞海角,隨手濡毫,又獲數十事,漫名曰第三錄。」餘話後有慶元庚申浚儀趙不譾序。有徐世禎一印,白紙藍格,殆明時寫本。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 盧抱經校鈔本】
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編次
前列實錄院官牒及檢討官銜名,與前帙同。前後三錄皆記朝廷故事。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冊府之遺。」三錄中於高宗東狩事尤詳。餘話則兼及詩文碑銘之屬,此為抱經先生一再校勘。有「盧文弨弓父手校」一印。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 【 小說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二卷、三錄三卷 【 宋刊本 葉文莊公菉竹堂舊藏】
[宋]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撰]。
案,百宋一廛賦注:「揮麈後錄所存祗第一、第二兩卷;三錄三卷全。」此本後集亦祗二卷,前集三卷皆完,較勝百宋一廛。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小黑口。卷端有「葉氏菉竹堂藏書」朱文印,及「秋浦」「憲奎」「汪士鐘印」「三十五園主人」四印,蓋明葉文莊公藏書,曾歸蘇州汪氏者也。
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影宋鈔本 十冊 毛子晉、曹楝亭、敷槎昌齡、沈菽園舊藏
每類首卷,第一行書名,第二行題「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餘多不錄全銜。
前錄卷首,有實錄院慶元元年七月初八日牒文,署銜者戴溪、李壁、高文虎、石宗昭四人。又同年九月二次牒文,銜名除戴溪、李壁、高文虎外、增顏棫、王容、邵康、劉德秀、楊輔、應孟明、黃由、葉翥八人。目錄後有「前四卷秀州已嘗刊行」一行,末節為明清識語。卷末有乾道己丑沙隨程迥跋、臨汝郭九跋、李垕復簡、淳熙乙巳明清自跋。後錄卷末,有紹熙甲寅明清自跋、王禹錫跋。三錄卷末,有慶元初元明清自跋。餘話卷末,有慶元庚申趙不譾跋。與四庫全書所載相合。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每節之首,其側均有墨圍,標記節次。首行頂格,以下各低一格。語涉宋帝,均空格,或提行。宋諱多闕筆,亦有註「高宗廟諱」、「孝宗御名」、「今上御名」、「犯御名」者。書刊於慶元之初,故最後避寧宗嫌諱。是書宋刻,皕宋樓得葉文莊、汪閬源所藏殘本前錄四卷、後錄二卷、三錄三卷,今已流入東瀛。士禮居所藏,卷數相同,後轉入海源閣,今遭兵燹,不知飄墮何所。是本為汲古閣毛氏影鈔宋刻。前錄一、二卷,三錄三卷,雖屬補鈔,仍據汪閬源所藏宋刻影寫。在今日能見此書宋本面目者,祗此而已。
餘話目後木記
此書浙間所刊,止前錄四卷,學士大夫,恨不得見全書。今得王知府宅真本,全帙四錄,條章無遺,誠冠世之異書也。敬三復校正,鋟木以衍其傳。覽者幸鑒。龍山書堂敬咨。
藏印
宋本 甲 毛晉私印 毛晉之印 毛晉 毛氏子晉 子晉 汲古閣 汲古主人 楝亭曹氏藏書 堇齋收藏印 沈印廷芳 菽園 朱文公二十世孫 步沆之印 沁泉氏 步沆校讀 沁泉手勘 曾藏沁泉處 校書如掃塵
潘明訓寶禮堂宋本書錄
揮麈錄殘本 一冊
王明清揮麈錄分為四部: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此為宋本,僅存第三錄,猶是刊成初印之本,惜後半部多被損蝕,均寫補。毛氏津逮祕書刊有是錄,取以對校,足以訂正毛刊訛脫者不少。顧毛本亦從宋本出,其間異同之字,未必盡由於舛誤;且所注「宋本作某」者,與是本亦全不符。及取涵芬樓四部叢刊所印景鈔宋本互對,則無一不合。乃知毛氏所據,為宋時覆本,而此則為其原版也。百宋一廛賦注,黃氏原有後錄卷一、二及三錄三卷,臨安府陳道人書籍舖刊行。是本卷首有黃氏小像及藏印,惟並無「陳道人刊行」,殆已佚去。
翁覃谿題 乾隆丁未秋七月,展讀一過,重裝。
版式 每卷首行題書名卷之幾,次行題二格,題「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
卷二、三無結銜。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闌。版心細黑口,雙魚尾,書名題「三錄幾」,下記刻工姓名。卷中語涉宋帝,均空格。
刻工姓名 僅有尤伯全、尤全,疑係一人。
宋諱 僅偵、戌、完、慎四字闕筆。
藏印 臣伊私印 酉君 翁印方綱 黃印丕烈 蕘圃 復翁 求古居 士禮居 蓉鏡蓉鏡 芙川 小琅嬛清閟張氏收藏 小琅嬛福地祕笈 小琅嬛福地 愛日精廬藏書 琴川張氏小琅嬛室主藏書 晚香堂 宋本奇書 赤黃石
津逮祕書本揮麈前錄毛晉跋
余讀史至宋,每病其蕪蔓糜腐,輒為掩卷。因搜洪容齋、姚令威諸家小說,梓而行之,以補其一二。既閱王仲言揮麈錄,多載國史中未見事。昔武夷胡氏讀溫公通鑑,喟然嘆曰:「若登喬嶽,天宇澄徹。周顧四方,悉來獻狀。」蘇文忠公見曾公亮英宗實錄,謂劉羲仲云:「此書詞簡而事備,文古而意明,當為國朝諸史之冠。」若王仲言,殆兼二老之長矣。茲錄凡四卷,末載程可久、郭九二跋,李賢良一簡。其自跋云:「丘明、子長、班、范、陳壽之書,不經它手,故議論歸一。」真得史家三昧矣。虞山毛晉識。
津逮祕書本揮麈後錄毛晉跋
雪溪公嘗著國朝史述。仲言,其仲子也。其祖授學於歐陽永叔之門,仲言又授學於李仁甫之門,不惟家傳史學三世,其師友淵源,蓋有自矣。前集中多載國朝巨典盛事;茲集十有一卷,法戒具見毫端。自稱「無一事一字無所從來」。俾趙甡之竊婦翁張鑑書以為己有者聞之,不慚惶無地耶!虞山毛晉識。
津逮祕書本揮麈三錄毛晉跋
茲集凡三卷,記宋高宗東狩事甚詳。如劉希范責鄒志全書,婁陟明上高宗書、秦會之諫議狀、王幼安草檄、曾空青辯謗錄云云,俱可備史官采擇。其餘閑情小趣,正所謂雞肋之餘味爾。虞山毛晉識。
津逮祕書本揮麈餘話毛晉跋
汴都之偉觀乎?顧其所以設險,則道德之藩,仁義之垣,豈獨依于山川?所以建中,則皇極在上,九疇咸若,豈必宅于河、雒?其爽塏也,有如上帝清都,神人五城,軼人寰之塵,極天下之高明。其雄壯也,有如勾陳羽林,天兵四拱,威震則萬物伏,怒刑則四夷竦。其富饒也,有如海含地負,深厚莫測,追魚麗之盛多,邁騶虞之蕃殖。彼兩漢之雜霸,雖仍乎周家之舊墟,三國之鼎峙,雖臨乎一方之都會。舉而論之於今日,正猶拳石涓水欲與五岳、四瀆之比擬,所謂談何容易!』先生曰:『余生長太平和氣中,亦既有日,而處於蓬茨之下,無有遊觀廣覽之益。驟來神州,恍然自失。目雖駭乎闕庭樓觀之麗,而未悉其制作之意;耳雖熟乎聲明文物之英,而未究其禮樂之情。子年在英妙,博聞強記,幸為我絫言之。』公子曰:『僕實不敏,竊聞先進有言:昔自唐室不競,王綱浸圮,陵夷五季,紛綸四紀。上帝憫斯民之塗炭,眷求一人,作之君師。肆我藝祖,應天順人,出御昌期。若時眾大之居,實古大梁之域。在漢則郡以陳留而命名,在唐則軍以宣武而分額。考其地望,雖卓犖乎諸夏,而川流休氣,猶盤而積。時乎有待,世孰能測?洎梁祖之有作,始建都而畫圻。匪梁人之能謀,天實啟之。匪天私于有梁,實兆宋基。觀夫分野之次舍,則房心騰其輝,實沉寄其曜。仰星躔之有赫,直皇居而久照。察夫土脈之豐衍,則高者磊砢,下者墳壚,廓陂陀之塏澤,極灌溉之膏腴。語地形之高兮,則自泗而西,涉川上,歷濉陽,遂東至于通津。岡阜隱轔, 雲飛屯,其上 律,勢與天連。語汴渠之駛兮,則自鞏而東,達時門,抵宣澤,障洪河之濁流,導溫、洛之和液。中貫都城,偃若雲霓,泝湍悍而不窮,上接雲漢之無倪。語雉堞之固,則偉拔金鏞,繚以湯池,仰憲太微之象,屹臨赤縣之畿。語郊闉之壯,則密拱中宸,高映四野。揭華牓以干霄,謹嚴更而驚夜。維是都之建也,雖自於梁,逮藝祖而始興,至太宗而浸昌。1茲集僅二卷,凡百則。末附浚儀趙師厚跋。雖載朝野事跡,亦及詩文碑銘之類,先輩所謂麈譚之緒餘也。余讀第三錄中,如湯進之封慶國公,及王穎彥、錢穆記錄云云,俱補前後錄所未備。傾仰前賢著述,其詳慎如此。今讀其餘話所載,李元叔上廣汴賦,未列其文,代為補之云:「臣竊惟皇宋藝祖受命,奠都于大梁,于今垂二百載。列聖相承,增飾崇麗,煌煌乎天子之宅。棟宇以來,未之有也。昔在元豐中,太學生周邦彥嘗草汴都賦奏御神考,遂託國勢之重,傳播士林。然其所紀述,大率略而未備。若乃比歲以來,宮室輪奐之美,禮樂聲容之華,則又有所未及。臣愚不才,出入都城,十年于茲矣。耳目所聞見,亦粗得梗概。輒鼓舞陰陽,以鳴國家之盛,因改前賦而推廣焉。始則本制作之盛者,分方維而第之。中以帝室皇居之奧,任賢使能之效,而終之以持守,冀備一覽之末。為賦曰:有博古先生,自下國而遊上京,遇大梁公子于路,相與問答,傾蓋如故。因縱言至於都邑,先生乃援古而證之曰:『我聞在昔,受命帝王,繼天而作,首定厥都,用植諸夏之根本,肇隆億載之規模。若乃賁飾恢宏之美,并見於書;經營先後之次,備載於禮。宅中圖大,則有姬公之明訓;權宜拓制,則自蕭公而經始。余不敢高譚羲、皇,遠舉夏、商,試即周而陳之。二華對峙,八川交注。褒斜、隴首之攸屆,函谷、二肴之並據。此宗周所都,或假山河之險固,漢高因之而啟帝祚焉。孟津後達,大谷前通。導以伊、洛、潼、澗之澤,控以成皋、廣武之衝。此成周所都,適當天地之正中,光武因之而成帝功焉。畢、昴之次,河、冀之津,風俗漸乎虞、夏,疆域連乎齊、秦。魏都之爽塏,信無倫也。衝嶽鎮野,龍川帝坰。列戈船于三江,儲戎車于石城。吳都之雄狀,信足稱也。接壤邛、筰,通商滇、僰。地蕃竹木之產,民厭稻魚之食,蜀都之富饒,信無敵也。凡茲都邑之盛,實儷美而爭雄。旁睨而論,雖辯若炙輠,繼日而莫能窮。』公子聞之,始若愕眙,已而哂曰:『先生於古誠博矣,孰若我目 【 太原誤高,今正。】 列聖相承,洎于今日。當國家之閒暇,肆乘時而增葺。遂跨三都,越兩京,擬二周而抗衡。數其南則神霄之府,上膺南極,偉殊祥之創見,恍微妙之難測。歲在丁酉,大闡真機,用端命于玉帝,而彰信于群黎。爰設定命之符,妙以蟲魚之篆。繼乾元之用九,參八寶而垂範,乃嚴像設,祗奉茲宮。儼一殿以居上,總諸天而位中。靈妃上嬪列于西,仙伯天輔列于東。諤諤 卿, 冠景從。往往名在丹臺,而身為世輔。像圖孔肖,後先攸序。闢金堂,啟玉室,駭寶輪之飛動,森鸞仗之紛飾。其側乃有元命之殿,實總位于眾福。本始載 ,藏禮惟穆。罄華封請祝之誠,效天保無疆之卜。若陽德之建,咸秩火神。於赫熒惑,厥位惟尊。次曰大火,時謂大辰。配曰閼伯,以序而陳。原夫帝業之創,自於宋地,蓋乘是德而王天下。飾之靈 ,赤文 娜。舉以示眾,遂定區夏。豈必赤伏合信於鄗南之亭,豈必神母告符於豐西之夜。主上承紀,奉祀致嚴。審辰出戌入之度,有視慈禮明之占。遂維五帝之象夏,體重離而面南。諧祉聲于樂府,驗朱草于靈篇。火得其性,景貺昭然。瞻彼煌煌,位在南端。歷太微以受制,避心星而載還。相我昌運於千萬年。出南薰,望泰 ,隱若天高,渾若天圓。欽紫于茲,僉曰稱焉。先是,有司循國舊貫,明宮齋廬,悉取繒縵,後洎紹聖,端誠攸建,精意孔昭,禮文彌粲。主上改元之初載,卒已長至,始親郊見。逮至癸巳之歲,蓋四舉茲禮矣。申敕春官,益嚴祀事。於是規法三代,祭器肇新。躬秉元圭,天道是循。百官顯相,齋戒惟寅。帝登玉輅,皇衢載遵。已而日景晏溫,天真降臨,衣冠幢節之輝映,彩仗輦輅之參差。豈徒若見於渭陽,而接拜於交門?仰重瞳之四矚,聳慧目而動心。乃闢琳館,揭號迎真,用伸昭報,以福斯民。度玉津,抵天田,王者之藉,厥畝惟千。上春展事,務崇吉蠲。于時農祥辰正,東作是先。載黛耜于玉輅,敞雲幄于紺宇。 犗馴服于廣阼之側,青旗晻靄於黃麾之間。帝御思文,飭躬禱,專屈帝尊以秉耒,動天步而降軒。三推告畢,貴賤以班。遂播青箱之嘉種,以成高廩之豐年。然後穫之秷秷,瑞禾是導。郊廟明堂之大享,親奉粢盛以致告。豈惟率天下之農而敦本,蓋時勸天下之養而致孝。層臺岧嶢, 【 層臺二字原脫,今補。】 上切昭回; 【 上切二字原脫,今補。】 厥基孔固,下鎮地維。儀象一新,於焉具設。上下互映,俯仰並察。天體斯著,辰曜斯列。鼇雲上承,金 四匝。璿璣玉衡之制,兼馮相、保章之法。陋靈臺、銅渾之規,斥周髀、宣夜之說。于以觀星,則進退伏見,不失于正;于以觀雲,則分至啟閉,各得其應;以候鍾律,則清濁之均協;以候晷景,則長短之度稱。遂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休徵既效,叢祥並膺。至若祕書之建,典籍是藏,法西崑之玉府,萃東壁之靈光。凡微言大義之淵源,祕籙幽經之浩博,貫九流,包七略,四部星分,萬卷綺錯,犀軸牙籤,輝燿有爍。金匱石室,載嚴封鑰。或資討論,則分隸于三館;或備奏御,則會粹于祕閣。以至字畫所傳,則妙極六書,巧窮八體,有龜文鳥蹟之象,有鳳翥龍騰之勢。真偽既辨,眾美斯備。圖畫所載,則三祖餘範,七聖妙跡,睹名馬於曹、韓,覽古松於韋、畢。繄絕藝之入神,駭眾觀而動色。肇建古文,宏璉豐敞,擇一時之英髦,命於焉而涵養。天下歆豔,不啻登瀛洲而隱藏室。名卿鉅公,由此塗出。若夫龍津所在,大闢賢關。作庇寒士,今踰百年。勒豐碑以正文字之訛,建華構以藏載籍之傳。其中則鼎新大成之庭,寅奉宣聖之祀。象肖尼山,制侔闕里。其配享也,惟顏、孟之亞聖;其從祀也,多鄒、魯之儒士。儼威儀之若存,肅衣裳之有偉。至於庠序學校之教也,首于京。自熙、豐始,乃詳備講說,謹課誦,規繩以勵其行,舍選以作其氣。發揮詩、書之奧,頓革聲律之弊。爾乃采 新田,菁莪中沚。人材於是乎輩出,聖道因之而不墜。其西則由建原廟,近倣元豐,伻圖程度,罔或不同。朱甍相望而特起,縹垣對峙而比崇。界以馳道之廣,臨乎魏闕之雄。祥 瑞靄,煥爛蒙籠。大明以奉神考,重光以奉哲宗。父子之親彌篤,兄弟之義彌隆。屆四孟之改律,感節物於春冬。愴衣冠之出游,軫羹牆於帝衷。既進祠於東宮之七殿,御潔誠以致恭。想睟容之如在,備享獻而肅雝。參以時王之禮,肆浸盛乎威容。飭茲惟謹,稽首拜顒。牙盤或薦,玉饌惟充。有飶其香,齋誠默通。顧靈心之響答,宜福祚之延洪。乃若中臺所寄,眾務泉藪。象應乎文昌,運侔乎北斗。四方利害,於是乎上達;二省政令,於是乎下究。爰即西南伉爽之所,度宏基而易舊。太社為之嚮,西掖直其後。形勝潭潭,不侈不陋。列屋前分,是為六部。自吏洎刑位于左,自戶洎工位于右。公庭肅若,百吏輻輳。於是糾以虞、舜黜陟之公,輔以周公訓迪之悉。黠胥不能措其姦,慢吏不能逃其責。秩秩乎天地四時之聯,各率屬而分職。有倫有要,有典有則。用能效臂指之相應,總紀綱而並飭。至如天府之雄,統以京尹。民物浩穰於三輔之墟,聚邑列布于千里之軫。風俗樞機,教化原本。當府庭之既徙,肇分曹而務謹。職業斯勵,名實斯允。爰擇撥煩之才,俾長治于爾寮。南司之俗,坐革循沿之積弊;原廟之近。人無箠楚之喧囂。遭承平之日久,匪彈壓之是務。皇仁如天,萬物覆露。矧茲輦轂之下,日薰陶而饜飫。不得已而用刑,每哀矜於梏拲。日無滯訟,歲無留獄。貫索之象既虛,圜扉之草斯鞠。巍巍乎帝王之極功,頌聲作而民和睦。爾乃背宜秋,出城阿,神池靈沼,相直匪賒。象苑囿之非一,聚眾芳而駢羅。神木千歲而不凋,仙卉四時而常花。宗生族茂,厥類實多。當青鳥之司扉,開條風之妍暖,命嗇夫而啟禁 ,縱都人而遊覽。吾皇踐阼之五載,六飛始御於苑門。蓋將順民心之所樂,達餘陽於暮春。指金明而駐蹕,觀曼衍之星陳。蘭橈飛動,綵仗繽紛。帝曰斯樂,予何敢專?遂踐瓊林,宴寶津。零湛露於九重,均禊飲于群臣。先朝之遵故事,張大侯以示民。于以戒不虞於平世,勵武志而彌勤。其北則營 再成, 為方丘。 柔祗之歆饗,故神輿之是侔。考一代合祭之失,實千載循襲之尤。敦牂比至,曠典聿修。帝躬臨乎澤中,即陰位而類求。配以烈祖之尊,侑以岳瀆之儔。乃奠黃琮,震于神休。乃奏函中,格彼至幽。澄宿氛而不雨,暢和氣以橫流。顧瞻空際,密邇靈斿。有持戈者,有執戟者。有質若獸者,有喙若鳥者。地之百靈祕怪,感帝德而來游。景光為之燭曜,祥雲為之飛浮。侍衛駭愕,莫測其由。褒時之對,上軌成周。豈若漢祠后皇,徒歌乎物發冀州。至其棣萼之庭建,蓋示優於同氣。主上欽承永泰之基,益隆則友之義。兢兢業業,欲偕追述之志。永紹裕陵,垂法萬世。載因心以撫存,肆匹休於棠棣。爵以真王之封,陟以上公之位。褒以兩鎮之節,厚以三接之賜。俾遂安其居宇,咸克保乎富貴。何愧建初歲入之豐也。每歲時之衎樂,儼雁齒而密侍。和樂且湛,靡拘堂陛。笑言之適無間,勸侑之勤有繼。飲酒之飫,既翕既醉,何愧花萼之盛也!乙未之春,龍翔效瑞,脊令來集,數以萬計。嘉首尾之胥應,感昆弟之是類。洒宸翰以體物,用闡明乎至意。若乃帝假有家,明內齊外,自天申命,本支昌熾。考祥羆之應夢,演慶源而毓粹。藹螽斯蟄蟄之眾,假樂皇皇之懿。受祉而施于子,既侔乎周王;多男而授之職,又合乎堯帝。肇正元嗣于春宮,申眷後王而加惠。冠禮荐行,三加攸次。詔以成人之道,載隆出閣之制。卜吉壤以圖居,惟宮隅之是邇。褾蕃衍之美名,彰我家之盛事。顧起處之獲寧,信皇慈之曲被。於此賓師友,簡僚吏,習禮節,講儒藝。日奉朝著,克勤無怠。拳拳乎上承忠孝之訓,而臣子之義備。至若宗正著錄,枝派實繁,上及曾高,下及曾玄,分宅廣睦,恩義兩敦。第族屬之懿戚,班秩祿以惟均。遠則褒崇藝祖之冑,近則加厚濮邸之孫。配天其澤,同姓悉沾。歌湛露,詠行葦,戒杕杜,鄙葛藟。考親親於伐木,繼振振於麟趾。於赫帝命,屬籍是典。皇宗取則,率遵繩檢。歲月薰陶,朝夕漸染。靄靄賓興之才,擢儒科而登仕版。時則有清靜如辟彊,忠精如更生,文若東阿,勇若任城,莫不激昂自奮,騰實飛聲。於是參親疏而兩用,冀羽儀于王國。遂壯周家之藩屏,固漢宗之磐石。若夫由朱雀以縱觀,下天漢而比望,千門萬戶,併將有伉。言觀其陽,則仍宣德之舊稱,定五門而改 。其始也憲娵觜摹,大壯揆吉。日命大匠,庶民子來。則靡煩於鼛鼓,瑰材山積,則又疑於神貺。其上則藻色麗乎方井,雲氣萃乎修楣。躍水波乎柏棟,列 文于蘭栭。罔不隨色象類,因木生姿。窮奇極妙,豈人能為!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其旁則簷牙高張,欄楯周布。往往雕鸞刻鳳,盤獸伏虎。或連拳欲立,或猛據若怒,或奮翼東廂,或圈首西序。殊形詭制,見者內怖。于以自中夏而布德,總八方而為極。披路三條,則梐柢森以相連;立觀兩隅,則罘罳儼以並飾。頌落成,上下用懌。言觀其陰,則嶢嶢北闕,時謂景龍。於焉採民謠,於焉觀民風。閱夫闤闠,則九市之富,百廛之雄。越商海賈,朝盈夕充。乃有犀象珠玉之珍,刀布泉貨之通,冠帶衣履之巧,魚鹽果蓏之豐。懋遷化居,射利無窮。覽夫康衢,則四通五達,連騎方軌。青槐夏蔭,紅塵畫土 壹。乃有天姬之館,后戚之里,公卿大臣之府,王侯將相之第。扶宮夾道,若北辰之蕃蘺。太平既久,民俗熙熙。徒觀夫仙倡效伎,侲童逞材,或尋橦走索,戲豹舞羆,則觀者為之目眩。或鏗金擊石,吹竹彈絲,則聽者為之意迷。亦有蜀中清醥,洛下黃醅,蒲萄汎觴,竹葉傾罍。羌既醉而飽德,謂帝力何有於我哉!瞻彼艮維,肇崇琳闕。始真天祥,昈兮彪列。妙道由是聿興,至教於是旁達。辛卯之夢既符,壬辰之運斯協。外則立仁濟、輔正之亭,行玉笥考召之法。博施於民,俾絕夭閼。神符一出, 邪四讋。馘毒治病,功深效捷。內則艮岳屹以神秀,介亭聳以疊巘。天人交際之夕,清供於此備設。俄而玉斝自傾,寶劍如掣。駭雷霆之轟轟,靈圉下兮雜遝。逮夫應鍾紀律,里社開祥。凡預臣子之列,欲傾頌禱之誠。即茲宮以效報,期萬壽之無疆。于時演大梵、希夷之音,諷太玄、空洞之經。遂頒祕籙,八百聯名。猗彼乾維,龍德是營。地直天奧,上鬱化清。有崗連嶺屬之勢,有龍盤虎踞之形。儲休發祥,繄我聖明。惟崇飾之彌麗,正土木之夸矜。蓋示不忘其所自,為萬世之式程。彼漢之代邸,既瑣瑣焉;唐之興廢,又奚足稱!爰有瑤池波湛,翠水淵渟。峨方壺,起蓬、瀛。大君戾止,廣殿歡騰。九奏備,八佾成。凡左右侍宴者,恍若躡神山而遊紫清。戊戌之冬,太乙次于黃祕之庭,其位在西北,則臨乎是宮之地。於辰為掩茂,適契于元命之晶。詔鳩工以基雉,用揭虔而妥靈。千神載別,五福來寧。至於端闈之內,大慶耽耽,路寢斯在。有大符貺,於此乎躬受;有大祭祀,於此而齋戒。日精東承,月華西對。重軒三階,翕赩動彩。左 右平,相與映帶。睨靈光猶培塿,晞景福之叢芮。春王三月,履端匪懈。庭燎有光,禁漏斯艾。供張既盛,法物咸萃。乃建招搖,欻以環合。蒲牢發乎輕蓋。正宁當陽,天極是配。九賓星拱,垂紳委佩。樂奏乾安,間以韐韎。上公薦壽,捧觴跪拜。天子萬世,兆民永賴。其左則合宮之制,高出百王。上圓下方,法象乎天地。九筵五室,經緯乎陰陽。旋四序之和於四阿,達八風之氣於八窗。淵衷默定,聖畫允藏。重屋告成,光我家邦。于以饗帝而饗親,則日卜上辛,時丁肅霜。樂調闤鍾,享維牛羊。爰熙太室,恭薦馨香。肆推尊于神考,用嚴配于上蒼。于以視朔而布政,則春朝青陽,秋覲總章,冬遇平朔,夏宗明堂。玉冊以極其變,內經以考其常。欽授于人,遂正天綱。其右則徽調之閣,凝嚴密靜。神鼎內藏,天所保定。侔郟鄏之永固,笑甘泉之匪稱。其始禱也,窮制作之妙於繫表,得隱逸之士於草茆。一鑄而就,光應孔昭。其始定也,夜出九成,不吳不敖,龍變光潤,氣明煙銷,惟鼎鼐之重,作鎮神祇。數極九變,彖該六爻,屹然中峙,增崇廟朝。曰蒼曰彤,以奠齊、楚之域;曰晶曰寶,以奠秦、趙之郊。有位東南,有位西南者;有位東北,有位西北者。分方命祭,罔或不調。宜乎卜世卜年,過於周歷。永保茲器,與天無極。至其內朝則祥曦、延和,清穆顧問,親臣侍列,禁 彌慶。治朝則紫宸、垂拱,丹青有煥,一日萬機,此焉聽斷。厥或進拜將相,號令華夷。爰即文德,播告惟宜。燕樂群臣,詳延多士。乃御集英,以時蕆事。又有龍圖、天章,寶文、顯謨,以洎徽猷,五閣渠渠,奉祖宗之彝訓,示子孫之楷模。言追盤誥,道契圖書。繄祕藏之靡怠,仰聖孝之如初。次則東西分臺,政事所會。始揆而議,則可否有蓍龜之決;既審而行,則出納擅喉舌之寄。于以斡旋鈞軸,輔成至治。其在西樞,掌武之庭,則有將印之重,軍符之嚴。爾乃運籌帷幄之中,折衝樽俎之間。爰戢五兵,坐鎮百蠻。其在翰苑摛文之地,則惟密旨是承,德意是導。爾乃覃恩潤色,追風渾灝。遂繼東里之才,允符內相之號。乃若天子燕息之所也,宣和祕殿,翬飛跂翼。憲睿思之始謀,因紹聖之故跡。凝芳瓊蘭,重熙環碧。輪焉奐焉,光動兩側。聽政之暇,來遊來息,搜古制於鼎彝,縱多能於翰墨。致一凝神,優入聖域。爰命邇臣,於焉寓直。罄啟沃之丹誠,庶密效乎裨益。申紹紀元,昭示萬億。視彼元狩、元鼎,神爵、五鳳之號,詎能專美於史冊?至如后妃親蠶之所也,延福邃深,有嚴金鋪。當春日之載陽,率六宮而與俱。懿箱既飾,柔桑既敷。鞠衣束嚮,三採躊躇。風戾川浴,地溫氣舒。然後龍精報貺,瑞徵紛如。五色之絲,允侔乎東海;八蠶之綿,倍富於吳都。爰獻天子,祭服所須。由此率先天下,則無斁之化,斯並美於關睢。以至掖門曲榭之奧,周廬徼道之肅,長廊廣廡之連延,珍臺閑館之重複。倬然在列,璇題輝映。雖使廣延墨客,眾集畫史,曷足以紀茲區宇之盛!』先生聞而稱贊曰:『汴都之美,其若是乎!抑何修何飾而臻此乎?』公子曰:『主上以神明資財,受天眷命,為天下君。其所以圖回宰制,獨運蠖濩之中者,愚不得而測也。切仰廟堂之所先務者,任賢使能而已。試為子陳之。若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天下至廣,豈曰乏才?觀夫燕、趙、汝、潁之奇,勾吳、于越之秀,兩蜀文雅,三齊質厚,以至關東舊相之家,山西名將之冑,感會風雲,雜然入彀。矧茲神聖之都,是為英俊之躔。元精於此回復,間氣於此蜿蜒。以言乎儒風,則長者之稱,自漢而著。以言乎世族,則文士之盛,自晉而傳。隱逸有夷門之操,文章出濉渙之間。帝賚嶽降,運符半千。商弼周翰,接武差肩。陋七相、五公之紱冕,邁杜陵、韋曲之衣冠。譬猶俶儻權奇,素多於冀野。璵璠結綠,自富於荊山。上乃以道觀能,兼收並取。明明在公,濟濟列布。同寅協恭,相與修輔。故得朝廷清明,紀綱振舉。威武紛紜,聲教布濩。東漸鴨綠,南洎銅柱,深極沙漠,遠踰羌虜。陸讋水懷,奔走來慕。雕題、交趾,左衽辮髮之俗,願襲於華風;金革玉璞,犀株象齒之貢,願獻于御府。于斯時也,治定而五禮具焉。則採周官之儀物,稽曲臺之典故。考吉禮、嘉禮之義,正昏禮、冠禮之序。車輿旂常,衣冠服制,職在太常,各有攸宜。功成而六樂舉焉,則詔后夔辨舞行,命伶倫定律呂。法太始五運之先,諧中正五均之度。笙鏞鍾磬,琴瑟柷敔,職在大晟,各有攸部。眾制備, 音 ,天地應,神人悅。修貢效珍,應圖合牒。上則膏露降,德星明,祥風至,甘雨零;下則嘉禾興,朱草生,醴泉流,濁河清。一角五趾之獸,為時而出;殊本連理之木,感氣而榮。嘉林六目之龜,來游於沼;芝田千歲之鶴,下集于庭。期應召至,不可殫形。是宜祭泰山,躡梁甫,泥金檢玉,誕揚丕矩。奏功皇天,祭三咸五。上猶謙挹而未俞也。於是親事法官之中,齊心大庭之館,思所以持盈守成,垂萬世之彝憲。躬執道樞,卓然獨斷。仰以順天時,俯以從人願。規模則惟寧人之指是循,政事則惟元豐所行是纘。其在官也,絕僥倖之路,汰冗濫之員。奉詔者戒於倚法,治民者戒於為奸。其在士也,納讜言於 試,復科舉於四遠。保桑梓者,遂孝養之心;在流寓者,獲遊學之便。其在民也,除苛濫之科,蠲不急之務。農人服田以 力穡之勤,父老扶杖以聽詔書之布。將使四海之內,反朴還淳,背偽棄末,烏乎太古之風,各安居而樂業。』先生聞之,歎美不暇,乃謂公子曰:『今日治效如此,正臣子歌功頌德之秋也。固惟 遠之蹤,名不通於朝籍,雖欲抽思騁辭,作為聲詩,少述區區之志,君門九重,難以自達,則乙夜之覽,何敢冀哉?』因擊節而歌曰:『麗哉神聖位九重,仁天普被四海同。曠然丕變還淳風,金革不用囹圄空。千齡亨運今適逢,下七制,卑三宗。微臣鼓腹康衢中,日逐兒童歌帝功!』歌畢,振衣而去。公子遂述其事而理之,以總一賦之義焉。理曰:『赫赫皇宋,乘火德兮。奠都大梁,作泯極兮。一祖六宗,世增飾兮。光明神麗,觀萬國兮。穆穆大君,天所予兮。粵自叢霄,履帝位兮。體道用神,妙莫名兮。立政造事, 有成兮。金鼎奠邦,神姦讋兮。玉鎮定命,垂奕葉兮。天地並應,符瑞著兮。應圖合牒,千百 兮。坐以受之,開明堂兮。三靈悅豫,頌聲興兮。元臣碩輔,侍帝旁兮。相與弼亮,守太平兮。運丁壬辰,化道行兮。己酉復元,寶歷昌兮。天子萬年,躬在宥兮。斯民永賴,躋仁壽兮。』」李元叔,名長民。虞山毛晉識。
清王士禛漁洋書跋
王仲言揮麈前後四錄,著宋賢前言往行最悉。又嘗疵碧雲騢、江南野錄二書不可信。而其書極述曾布相業之賢,蓋仲言父雪溪,名銍,乃布孫也。布與京、惇輩同列奸臣傳,錄之云云,又可信哉?銍有默記、雪溪集各若干卷,亦名士。
揮麈錄載宋有三李定:其一,嘉祐、治平以來以風裁聞,嘗遍歷天下諸路計度轉運使,官制未行,老于正卿,乃郭老如岡之祖,蓋濟南人也;其一,洪州人,字仲求,晏元獻公之甥,即興蘇子美賽神會之獄者;其一,揚州人,字資深,元豐御史中丞,即與舒媒孽坡公者。同姓名者三,世或指而為一,故明辨之。然其二,陷二蘇,皆小人。吾郡先哲,則獨以功名著,鄉後學所當知也。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十跋揮麈後錄
宋時后妃、諸王、文武臣僚得諡者,熙寧以前載于宋次道春明退朝錄,慶元以前載於王明清揮麈後錄,然亦不無遺漏。予嘗合宋、王兩家,類次而增補之;寧宗以後,則據正史,參以它書,補綴其闕,較之王圻諡法考所得,蓋已多矣。宋初,李昉、王旦皆諡文貞,後來避仁宗嫌名,改為「正」字。范希文、司馬君實之「文正」,即「文貞」也。諡法有「貞」無「正」,宋人避諱有「正」無「貞」,二名不當並用。元時諡耶律楚材、許衡文正,而馬祖常、曹伯啟別諡文貞,此當時太常不學之失,而後遂延用之。或謂「正優于貞」,是不然矣。唐會要諡法篇「貞」俱作「正」,此後人追改。王溥宋初人,不當回避「貞」字。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揮麈錄題辭
揮麈有三錄,共十八卷,又餘話二卷,南宋時汝陰王明清仲言之所著也。宋人於本朝典故、前輩言行,率能留意。仲言為雪溪先生銍之次子,家庭之緒論,賓客之叢談,得之見聞者為多。於眾座中偶舉舊事,了了如在目前,甚為李仁甫、尤遂初諸公所稱賞。其言無私軒輊,故可以為國史之助。實錄院牒泰州錄其書,則在當時已為世所貴重如此。仲言有兄名廉清,字仲信,年十八著慈寧殿賦,而今賦畀收此篇,署其名為王仲言,見此書乃知其誤。仲言所著,尚有玉照新志、投轄錄等書,外間所傳,多非足本,唯此書為全,余是以先錄而藏之篋笥,其餘尚俟續訪,冀或得之。
四部叢刊續編本揮麈錄張元濟跋
是書前錄第三、四卷,後錄十一卷,餘話二卷,為汲古閣毛氏影宋鈔本。餘前錄第一、二卷,三錄三卷,均補鈔,然亦據汪閬源所藏宋刻本摹寫。卷中語涉宋室均空格或提行,宋諱多闕筆,亦有注「高宗廟諱」、「孝宗御名」、「今上御名」、「犯御名」等字者。有時兼避寧宗嫌名,則以刊於慶元故也。是書宋刻,皕宋樓曾得葉文莊、汪閬源所藏,僅前錄四卷,後錄二卷,三錄三卷,今已流入東瀛。士禮居校宋本,亦有殘缺,後歸海源閣,今遭兵燹,恐亦無存。是雖鈔本,然可窺見宋刻全部真面,亦可珍已。民國紀元二十有二年七月,海鹽張元濟。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閱王仲言 【 明清】 揮麈前錄四卷。後有自記,言是乾道丙戌冬奉親居會稽時所作;又有自跋,謂乾道之初,竊叢祠之祿,偏奉山陰,親朋相過,偶及昔聞,間有可記,隨而筆之,曰揮麈錄。其曰「偏奉」者,時其父雪谿 【 銍】 已沒,止奉母也。末題淳熙乙巳,系銜曰「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蓋去成前錄時已二十年,仲言時已老矣,不知終於何官?其跋前標目云「王知府自跋」,不知何人所題也。是錄皆朝章國故,最為可觀,卷四王延德使高昌行程一條,上有厲太鴻墨筆附注數十字。
清光緒戊子(一八八八)正月二十八日
閱揮麈後錄,共十一卷,末有自跋,言紹熙甲寅書於武林官舍。所載紹興以前士夫軼事為多,亦間及典制,如卷五紀后妃、太子、諸王、公主、宗室、宰相、執政、文臣、武臣、外戚、內臣諡,續宋宣獻春明退朝錄而作;宋止於熙寧三年,此止於孝宗朝,多足補宋史之闕。
清光緒戊子(一八八八)正月三十日
閱揮麈三錄。其言趙叔近被王淵差張俊殺一條,呂頤浩、趙鼎相排一條,曾紆上宣仁后辨謗錄一條,皆足存是非之公。至言招降孔彥舟為張浚族子某,而浚信讒不納,然云途遇族兄,從而攫金不得,因譖之浚,所云族兄者,似指南軒,恐不可信。又記先莊簡公在海外,嘗寓書秦檜求內徙事。檜之恨先莊簡甚矣,莊簡之居瓊、儋,坦然自安,絕無介意,遺集尚在,贗無此書;且豈不知秦之深仇,而尚肯效祈哀之請,尤恐無此理。況云莊簡以書寄會稽,其子弟不敢以人入都,就令齎書之隸自投相府。夫子弟畏禍尚如此,豈莊簡轉有不知?然則王趯之獄自係檜疑趯為莊簡門人,恐莊簡私至全州就趯耳。其記吳處厚與蔡確搆隙之由,頗不直處厚。記南渡采石拒亮之捷,全由王權所部兵士及統制官時俊、盛新之功,虞允文適至,遂與王琪報捷於朝。此二事可存備異說。又言曹筠以曾留秦檜一飯,遂由黃巖主簿召為敕局刪定官,驟遷至四川制置使;陳汝錫知紹興府,當搶攘之後,安輯經理,美效甚著,以秦檜素懷睚眦,坐罪貶竄。吳棫娶孟忠厚之妹,以為忠厚撰移帥浙東謝上表語含譏刺,為秦檜所怒,罷任廢斥;汪澈以求再任衡州教授,為秦檜所疑,改沅州,適万俟禼以忤檜居沅,與汪投分甚歡,及 大拜,力薦之,七年間遂登政府;皆宋史所未及詳。其據中書舍人李正民乘桴記載建炎己酉七月至庚戌正月高宗自金陵避敵至溫州,皆逐日繫事,李心傳繫年要錄全采之。至載秦檜於靖康丙午上金人請立趙氏兩狀,據其孫塤之門客所錄,則仲言尚未聞何珫等之說也。
清光緒戊子(一八八八)二月初一日
閱揮麈餘話二卷。此與三錄三卷皆仲言晚歲所作,慶元間同後錄併刻於昭武者,所記大率高宗以前事。其據游九言 【 定夫之孫】 謂靖康中秦檜所上金人議狀,乃監察御史馬伸之文,而強秦列名者;又備載王俊所首岳侯罪狀,李氏繫年要錄亦據此全錄之。其第一條帝王自有真云:「永昌陵卜吉,命司天監苗昌裔往相地,謂董役內侍王繼恩云:『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繼恩默識之。太宗大漸,繼恩乃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趙鎔、知制誥胡旦、布衣潘閬謀立太祖之孫惟吉,適洩其機,呂正惠時為上宰,鎖繼恩而迎真宗即帝位,繼恩等尋悉誅竄。熙寧中,昌齡之孫逢登進士第,以能賦擅名一時,逢素聞其家語,與方士李士寧、醫官劉育熒惑宗室世居,共謀不軌,旋皆敗死。靖康末趙子崧守陳州,子崧先在邸中剽竊此說,至是天下大亂,二聖北狩,與門人傅亮等歃血為盟,以倖非常。傳檄有云:『藝祖造邦千齡,而符景運,皇天佑宋,六葉而生眇躬。』繼知高宗已濟大河,皇懼歸命,遣其妻弟陳良翰奉表勸進。後與大將辛道宗爭功,道宗得其文,繳進之,詔置獄究治。高宗不欲暴其事,以它罪竄子崧於嶺外。」案,王繼恩事,宋史及東都事略、續通鑑長編皆言謀立楚王元佐,湘山野錄、夢溪筆談誤以為謀立秦王廷美,蓋牽引盧多遜事併合之,獨未有以為謀立燕懿王子惟吉者。此所記恐不足信。或以元佐字惟吉,因而致誤。世居事,宋史、東都事略皆甚略,長編載之稍詳,邵伯溫聞見錄所述尤略,皆不言逢為昌齡之孫,亦未言欲奉世居以反。惟涑水紀聞謂李士寧以為太祖肇造,宋室子孫當享其祚,會仁宗有賜英宗母仙游郡君輓歌,微有傳後之意,士寧竊其中間四句,易其首尾四句,密言世居當受天命以贈之。續通鑑謂士寧以此詩贈世居之母康,本於宋史刑法志,此所記可裨史闕。子崧事,繫年要錄亦采此書。宋史宗室傳亦載苗昌裔事,而極言子崧之功,但云檄文頗涉不遜而已。此事於宋最有關系,故備著之。苗昌裔蓋苗訓一家、宋史方伎傳載訓子孫,亦無昌裔名。 【 諸書止言李逢為餘姚縣主簿,宋史李昌齡傳亦不載逢事。如三錄言王寀子彥融官至節史,直內閣,彥融二子萬全、萬樞皆官正郎,諸孫登進士第者相繼,而宋史王韶傳亦不一及,其疏往往如此。】
清光緒戊子(一八八八)二月初三日
舛尤甚,如莊敏一諡所載有藺中,謹考宋代士夫並無藺姓,惟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王藺,字謙仲,廬江人,光宗時樞密使,寧宗時卒,史不言有諡。仲言餘話成於寧宗慶元六年,蓋在藺卒之後,而後錄成於光宗紹熙之末,所載諡大率迄孝宗之世,何以獨載藺諡?且其諡分宰相、執政、文臣,藺諡當入執政,不應入文臣。然其文臣中如宇文虛中、范成大皆應入執政,知不免有舛誤。而藺以功名終,其卒史稱薨,不應無諡,蓋史失之。而仲言補入其諡於此錄也。=校閱王氏揮麈錄、後錄、三錄、餘話,汲古本誤字甚多。錢竹汀氏嘗謂此書及春明退朝錄所載宋臣之諡,多足以裨史闕。此在後錄第五卷
清光緒戊子(一八八八)十二月初八日
北京圖書館本書目 【 雜家類】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宋王明清撰 宋龍山書堂刻本 六冊(書號九六一0)
揮麈第三錄三卷 宋王明清撰 宋刻本 孫原湘跋 一冊 潘捐(書號八六九四)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 宋王明清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前錄卷一至二、三錄配清影宋鈔本] 朱步沆校並跋 十冊(書號七五七一)
揮麈錄引稱唐宋典籍索引 【 亞拉伯數碼指本書條數】
明皇實錄1
開皇記 【 鄭向】 1
會稽捨宅為寺碑 【 齊抗】 1
五代史1
誕聖錄 【 董令升】 1
會要7
李和文遺事8 9
事物紀原 【 高承】 12
因話錄 【 趙璘】 13
朝野僉載 【 張鷟】 13
三朝國史14 81 85 89 110 182 252
徐丞相夫人陳氏墓誌19
歷代陵名 【 王銍】 21
神宗實錄25 383
西溪叢話 【 亦稱西溪殘語 姚】 25 100
經武要略 【 張誠一】 30
金坡遺事38
春明退朝錄 【 宋敏求】 41 69 156 179 217
樂書59
唐書 【 歐陽修】 66 155
唐文粹66
東齋記事 【 范鎮】 80 148
建隆遺事 【 世稱王禹偁】 81
小畜集 【 王禹偁】 81
東軒筆錄85
邵氏辯誣 【 邵伯溫】 87
骨鯁集87
李成誌 【 宋白】 89
兩朝史89 94 97 100 189
歸田錄 【 歐陽修】 89
畫史 【 米芾】 89
使高昌行程 【 王延德】 96
王荊公集 【 王安石】 97
笑談 【 郭思】 98
可用集 【 郭思】 98
真宗實錄100 185
尊號錄 【 宋庠】 101
張文定碑 【 蘇軾】 102
五川集 【 晏殊】 102
滁州圖經103
逢辰錄 【 錢惟演】 108
觀文覽古 【 馮元等】 109
三朝寶訓 【 馮元等】 109
鹵簿圖 【 馮元等】 109
鄧公家錄111
裕陵遺事 【 林宓】 113
元符詔旨115
哲宗實錄116 126 195 212
奏對錄 【 亦作奏事錄 曾布】 116 119 120
東嶽碑 【 曾肇】 118
官制舊典 【 蔡元道】 121 157
元城道護錄 【 胡珵】 124
元祐黨人碑124
史夫人墓誌 【 王賞】 124
重修瀘川靈濟廟碑124
梁宣底125
英宗批可進狀129
筆談 【 沈括】 129 184
御製艮嶽記 【 宋徽宗】 133
艮嶽賦 【 李質】 133
艮嶽賦 【 曹組】 133
艮嶽百詠詩 【 李質 曹組】 133
登豐樂樓望艮嶽詩 【 王安中】 133
東都事略 【 王偁】 133 212
栟櫚遺文 【 鄧肅】 133
儒林公議 【 田】 135
新唐書糾繆 【 吳縝】 136
五代史纂誤 【 吳縝】 136
續皇王寶運錄137
孫鄰幾家傳142
仁宗政要 【 張唐英】 144
嘉祐名臣傳 【 張唐英】 144
佐郎將 【 陳傳】 147
李公擇常行狀 【 秦觀】 153
與廣西憲曹子方書 【 蘇軾】 154
陳曙碑志 【 王平甫】 154
續資治通鑑長編 【 李燾】 158 175
景鍾頌 【 強淵明】 159
陳希亮傳173
外制集 【 孫叔易】 173
睿謨殿預賞元宵詩 【 王安中】 174
睿謨殿預賞元宵詩 【 馮熙載】 174
靖康上虜酋書 【 黃時偁等】 176
金人立張邦昌偽詔177
張邦昌謝牘177
建炎元年詔177
笑談錄 【 宋咸】 181
江氏書目記 【 鄭獬】 181
南唐書 【 馬令】 181
江南野史 【 龍袞】 181 210
五代史注 【 姚】 182
太宗實錄184
洛城漫錄 【 王仁裕】 184
五代亂紀 【 陶穀】 184
僧史184
太平廣記184
唐夷堅集184
五季泛聞錄184
續傳載 【 贊寧】 184
清尊錄 【 陸游】 184
蔡伯俙奏185
真宗賜蔡伯俙詩185
續歸田錄 【 朱興仲】 185
桐蔭舊話 【 韓元吉】 187
曾密公碑 【 歐陽修】 201
徽宗實錄212
范忠宣公遺表 【 李之儀】 212
跋東坡書 【 晁說之】 220
乞重修汴水護堤疏 【 方蒙】 225
大業幸江都記 【 杜寶】 242
曾文肅公日錄 【 曾布】 245
三朝正論後序 【 曾紆】 245
徽宗詔旨247
注和杜少陵詩 【 王得臣】 248
麈史 【 王得臣】 248
應歷集 【 李濤】 252
御劍銘 【 王銍】 257
高宗御札御批265
閱世錄 【 王廷秀】 268 269
楚州鎮撫使趙立傳 【 王銍】 270
收復平江府記 【 錢穆】 274
上書斥王倫秦檜孫近 【 胡銓】 275
祐陵實錄281
樞庭備檢 【 即祖宗兵制 王銍】 282 368
聞見手記 【 方務德】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中書舍人李正民乘桴記307
責鄒志完書 【 劉希范】 308
曾文肅手記 【 曾布】 308
上高宗皇帝書 【 婁寅亮】 309
王銍手記310 311
英宗實錄311
秦檜議狀320
西道總管招集勤王師檄文 【 王銍】 321
奏議集 【 張全真】 323
跋董令升家藏真草書千文324
向伯恭行狀 【 胡宏】 326
朱弁行狀 【 朱熹】 328
朱弁誌銘 【 朱熹】 328
聘遊集 【 朱弁】 328
曲洧紀聞 【 朱弁】 328
輶軒唱和集 【 朱弁】 328
沈必先日記329
辯宣仁聖烈誣謗 【 曾紆】 333
三朝正論 【 曾布】 333
克敵弓銘 【 洪适】 336
建炎荊州遺事339
毛詩韻342
重屏圖 【 周文繪】 351
葉夢得自記奏對聖語356
徽宗與蔡京賡歌364
太清樓特燕記 【 蔡京】 365
保和殿曲燕記 【 蔡京】 366
延福宮曲燕記 【 蔡京】 366
喜遷鶯詞 【 蔡挺】 371
賜奉安神宗御容禮儀 【 蘇軾】 372
導引鼓吹詞 【 蘇軾】 372
國紀 【 徐度】 373 381
曾紆壽詞 【 曾布】 375
陳禾行狀 【 高閌】 376
四朝史376
野史 【 林希】 377
野人閑話 【 景煥】 380
蜀檮杌 【 張唐英】 380
僧法燈碑 【 李淑】 381
汴都賦 【 周邦彥】 385
蔡元長生日詩 【 周邦彥】 385
重進汴都賦表 【 周邦彥】 385
廣汴都賦 【 李長民】 385
南部煙花錄 【 一名大業拾遺記】 386
大業幸江都記 【 杜寶】 386
雲巢編 【 沈遼】 387
集句詩 【 王安石】 389
瑞鶴僊詞 【 周邦彥】 390
風流子詞 【 周邦彥】 391
轉調二郎神詞 【 徐伸】 395
承天院塔記 【 黃庭堅】 408
金石錄 【 趙明誠】 412
元和姓纂 【 林寶】 412
全生指迷論 【 王況】 417
潛溪詩眼 【 范溫】 419
五代史補 【 陶岳】 422
徽宗御題王歧公墓刻426
王俊首岳侯狀342
李伯時自畫古器圖跋 【 王銍】 437
東窗集 【 張擴】 439
慈寧殿賦 【 王仲信】 440
慈寧殿賦跋 【 許顗】 440
玄怪錄 【 牛奇章】 445
唐崔相國德政碑 【 李華】 448
揮麈錄引述諸家說索引 【 亞拉伯數碼指本書條數】
曾仲躬 【 亦作曾仲恭】 4 234 395
李淑佐59
沈文伯62
陸務觀63 177 207 209 211 231 410
王孟玉72
薛大受叔器76 193 438
蘇訓直玭78 243 303 399
王彥國獻臣84 263 418
程可久84 416 433
張德遠文老87 160 284 409 427 428
王嗣昌104 116
辛仲由105
劉季高106 149 197
朱希真107 202 384
王銍(先人)109 221 227
徐敦立度110 126 127 396
張昌詩嗣祖111
鄧雍112
曾竑父惇(舅氏、外舅)117 139 164 204 249 277 414 417
仲舅255 292 401
蜀僧祖秀123
曹功顯勛128 132
趙士籛彭老130
姜安禮處恭131
張仲宗136
孫叔易近147
邵公濟151 167
陳成季迪161
尤延之袤162 163
向端叔165
俞彥時166
向荊父168 413
李文授孟傳171
曾玉隆(外祖)172 178 187 201 215
周樂175
王嵎季夷180
朱新仲186 434
楊如晦188
孫長文190 196 257 394
晁武子191 206 382
李粹伯處全192 194
韓德全198
蔡子因205
陸齊之208
姚令 【 令下疑脫威字或則字】 213
韓簡伯224
張堯叟唐佐226 334
吳傅朋說230 271
陸子逸235
余晉仲239
韓勉夫244
胡元功246 315 407
廉宣仲251 429
賈虞仲254
趙子通濬256 259
劉董256
李平仲257 397
趙表之262
馮于容264
許彥周266
向仲德267
胡澥275
翟無逸276
錢德載278
趙宣明279
蘇少連285
呂稽中288
張子韶289
290榮次新 322
薛仲藏294
陳揆彥蘊306
蘇仁仲317 369
先孃子318
姚令則319
蘇廷藻著320
錢義妻德國夫人325
鄒浩然327
李元度331 430
李平叔336
李承造升之358
黃彥節359
張浩361
趙子導彥沔362
李正之363
李子成可久367
曾國華371 372
韓知命374
章房仲383
俞羲仲391
黃六丈叔愚394
曾育當時398
樂壽之400
黃宋翰403
謝景思404
蔡徽406
錢秉之元成411
向止叔415 431
范子濟419
常保孫(表姪)423
游九言423
王浚明425
沈信叔450